315關注:養成日常好習慣 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來源:發布時間:2022年03月11日
養成日常好習慣 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日常生活中,很多領域都暗藏著泄露個人金融信息的風險。接下來,讓我們一同了解相關的金融小知識吧!
一、什么是個人金融信息?
1.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個人姓名、性別、國籍、民族、身份證件號碼及有效期限、職業、聯系方式、婚姻狀況、家庭狀況、住所或工作單位地址及照片等。
2.個人財產信息包括個人收入狀況、擁有的不動產狀況、擁有的車輛狀況、納稅額、公積金繳存金額等。
3.個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還款情況、貸款償還情況以及個人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能夠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
4.個人金融交易信息包括金融機構在支付結算、理財、保管箱等中間業務過程中獲取、保存、留存的個人信息和客戶在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發生業務關系時產生的個人信息等。
5其他信息包括金融機構在與個人建立業務關系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信息。
二、個人金融信息泄露案例
案例一
2021年2月,A先生發現銀行卡里只剩下6分錢,查詢后發現有一筆9823元的消費,不是他本人消費的。而他的銀行卡被一個QQ號綁定,并更改了手機號。警方調查發現,一伙利用網絡作案方法的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購買受害人姓名、身份證和銀行卡等詳細信息,利用銀行APP的漏洞,最終將被害人銀行卡中的錢款轉走。
案例二
王阿姨路過某商場門口時,看見“某某貸”展臺上琳瑯滿目的禮品,很是動心,于是在工作人員的極力勸說下安裝了該APP并填寫了個人資料。
不久后,王阿姨持續接到各種詢問是否需要貸款的銷售電話,也接連收到諸如“你有貸款已審批,請點擊鏈接提取”之類的營銷短信。王阿姨都拒絕并置之不理,但在準備購置房屋向銀行申請房貸時,發現自己的征信報告被很多小額貸款公司頻繁查詢,對其房貸的正常申請產生了不利影響。
案例三
李先生接到一自稱是xx公安分局“干警”的電話,該“干警”對客戶報了警號、姓名,告知李先生所持有的xx銀行卡涉黑?!案删迸c李先生約定到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樓下的咖啡廳見面,要求加客戶微信,登錄虛假公安網辦公系統,配合上傳身份證、銀行卡,并要求輸入銀行卡密碼和令牌口令。幸好李先生事后及時向發卡行工作人員咨詢,確定是詐騙電話,隨即凍結卡片,避免了重大財產損失。
三、常見個人金融信息泄露渠道
1.隨意填寫個人資料。如街頭填問卷送小禮品、網上填問卷送禮品、注冊即送大禮、填寫詳細資料贏抽獎機會等,參與這些小活動有可能泄露個人金融信息。
2.隨手在網上曬個人信息。一個帶有定位的曬圖可能會暴露家庭地址,一個聊天截圖可能會暴露手機號、微信號,慶祝生日的蛋糕剛好描述了你的年齡和出生日期,這些無形中泄露了個人信息。
3.貿然連接不明免費Wi—Fi。免費Wi—Fi以及二維碼可能在內部植入木馬病毒,盜取用戶手機號碼、銀行卡號、交易密碼等重要個人金融信息。
4.個人金融信息被倒賣或者盜取遭致泄露。
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改裝改造設備竊取用戶信息,黑客攻擊系統獲取用戶信息或者相關工作人員倒賣用戶信息也會導致個人金融信息泄露。
四、防范個人金額信息泄露的常見方式
1.賬戶信息慎填寫
不要將身份證、銀行卡、金融賬戶等借給他人使用。
不要在街頭隨意注冊賬戶或填寫個人詳細信息,不要不經辨別在網上填寫調查問卷、注冊會員卡等。
2.金融業務親自辦
金融業務盡量親自辦理,減少委托他人辦理帶來的信息盜用風險,尤其是信用卡、貸款、理賠等業務。
3.復印證件要注明
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時,注明使用用途和期限,例如“僅供*年*月辦理**業務使用”,以防復印件被挪作他用。
4.單據信息有乾坤
刷卡簽購單、信用卡對賬單、取款憑條等含有金融交易信息,勿隨意丟棄。
5.不明鏈接不去點
不要隨意點擊他人發來的不明鏈接和網上搜索到的非正規網站鏈接。
垃圾短信中也時常包含惡意鏈接,比如提示賬戶被凍結,要求在鏈接中輸入密碼解凍等。對于這類信息,養成官方渠道驗證好習慣。
6.APP授權需謹慎
建議謹慎授權包括位置信息、麥克風、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應用內安裝其他應用等。
溫馨提示
1.保護個人金融信息,防范非法金融活動;
2.如遇疑似典型詐騙,可撥打全國反詐騙中心預警96110專號;
3.如遭遇騙局,應第一時間打110報警求助!